EQS | 基于公共速度模型SWChinaCVM-1.0建立青藏高原东南缘Moho面模型

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陈立艺、王未来等在英文期刊Earthquake Science上发表了论文Crustal thickness in southeast Tibet based on the SWChinaCVM-1.0 model (《基于公共速度模型SWChinaCVM-1.0建立青藏高原东南缘Moho面模型》)。 他们利用H-κ 叠加方法,以SWChinaCVM-1.0的Vs模型为初始速度模型,构建了川滇地区公共Moho面模型(图1c)。Wang et al.(2017)研究得到的该地区地壳厚度与人工测深剖面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.92,该公共Moho面模型与Wang et al. (2017) 的结果对比显示,绝大多数台站的地壳厚度差异在5km以内,结果较为可靠。
此外,该文还提出一种H-κ0 叠加方法,该方法基于公共速度模型的平均Vp和平均波速比(κ0)计算获取转换波和多次波的理论到时,然后检查实际多次波到时与理论到时的误差大小。在整个研究区范围内,SWChinaCVM-1.0的地壳平均波速比(κ0)趋于区域平均值1.73(图1b),由此进行H-κ0 叠加得到的部分台站下方地壳厚度异常厚(> 70 km)(图1a),研究发现κ0(或Vp模型)参与Moho面模型计算会导致结果误差较大。因此作者仅参考SWChinaCVM-1.0的Vs模型来构建公共Moho面模型。
在后续发布精度更高的公共速度模型后,作者还将使用H-κ叠加或CCP叠加方法来更新公共Moho面模型。
本文发表在 Earthquake Science 2021年第3期“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(CSES)专刊”上。可通过扫描下方二维码阅读下载。